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家园共育 >
孩子到底几岁上学合适?
2019-12-20 20:07家园共育 人已围观
简介我想,每个父母心里都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表。 就是孩子的入学时间。 教育部发文说一年级儿童的入学截止时间由各个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办。 我心里就一咯噔,这就是说儿子可能在...
我想,每个父母心里都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表。
就是孩子的入学时间。
教育部发文说一年级儿童的入学截止时间由各个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办。
我心里就一咯噔,这就是说儿子可能在 5 岁半就能读一年级了。
因为儿子是 12 月出生的。
之前再怎么算,也要 6 岁半才能进小学。
可我内心还是问自己,有必要如此吗?
因为我知道,父母心里的时间表,仅仅是父母的计算法。
而每个孩子,有他自己成长的时间表。
就拿孩子出牙来说。
有的孩子几个月就出牙,可儿子那时候 1 岁半才陆陆续续出牙。
我跟孩子妈也为这个事急过。
有一天看到他两只小牙冒了出来,心里高兴极了。
而那时我就开始不着急了。
初为人母或者初为人父。
面对着一个新生的小生命。
总是会显得有点紧张而着急。
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了。
或者担心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
期许和忧心总是萦绕心头。
可对于入学这件事而言。
忧心可不能变成等不起的焦虑,
匆匆地把毫无准备的孩子提前推进学校。
2
0-6 岁,应该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与呵护的年龄。
可是很多的父母一直在拼命拉着孩子跑,生怕孩子落后了。
有一个数据显示:妇产医院 8 月底做剖腹产的产妇比较多,因为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孩子必须够 6 岁才能上小学,而早几天做剖腹产,孩子就能早一年上学了。
事实上早一年上学,到底有多大用?
未必早一年就早成功?晚一年就落后了?
做这样的决定时,先问问自己对孩子了解多少。
曾经有一个妈妈跟我交流,说了孩子很多的缺点,但是不知道怎么办?
原因是自己一直就没有带孩子。
孩子出生后就一直由奶奶带。
后来觉得奶奶教不了东西,在孩子 2 岁的时候就送进了托儿班。
结果孩子的脾气变得更加的暴躁,回家后一不开心就打人。
而去了外边却总是畏畏缩缩的。
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是这样的表现。
在家里不断索取,呼风唤雨引起父母的关注,获得一种认同及存在感。
可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无所适从。
到了新的环境,内心反而充满恐惧。
3
每个心理健康地孩子都会追求卓越。
他们会不断地跟人去比,也会跟自己比。
在与人的比较和交往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会观察自己是不是受到了尊重,得到了重视。
这些心理需求,都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而入学就是一次最直接最严格的考验。
孩子进入学校,就意味着置身一个全新的环境中。
而新的环境往往能检验出这个孩子的准备情况。
其实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先问问自己。
孩子是不是准备好了。
因为年龄和学校都是外在的条件。
而孩子才是这关键的一环。
有时候,放下焦虑,等一年又有何妨。
特别是家有男孩。
晚一年有时候好处还要多很多。
因为男孩的发育往往迟于女孩,我们会发现很多男孩的语言能力不如女孩。
提早入学更容易造成他们听不懂老师讲课,在课堂上也坐不住。
很多妈妈就面临这样的烦恼。
孩子刚刚进入一年级,课堂上坐不住,听讲也坚持不了多久。
常常被老师批评。
有时候还跟同学打架,家长自己都经常被老师叫去谈话。
如果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
刚开始就会有心理压力,抗拒去上学。
甚至最后躲避自己的老师,逃课。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一旦孩子一开始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觉得在学习上难有作为。
孩子可能会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孩子一生。
4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给大家几个具体的建议:
首先就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好习惯的孩子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比如自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看上去是小事。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都是大事。
所以在家里的时候就要督促孩子养成自己刷牙、洗手的好习惯。
教会孩子如何自理。
比如擦屁股这件事,很多孩子不会。
另外就是情绪的管理和表达。
很多孩子一发脾气就喜欢动手打人。
往往是刚开始的时候,比如第一次打人的时候。
父母在孩子通过这种行为表达情绪时没有适当地引导。
男孩子更是喜欢这样粗暴的方式。
一来脾气就动手。
最后是心理准备。
让孩子做好受挫折的准备。
特别是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并且平时被长辈宠溺的孩子更要有这样的准备。
因为在学校,老师不会像长辈一样围着孩子转。
学校无法确保这些孩子得到像家里那样的宠爱。
晚一年入学,是害还是爱?
看父母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又是否帮助孩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就怕父母没有任何的用心,而孩子又毫无准备地被你推了出去。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有时候,我拉着儿子的手慢慢地走在小路上。
心想,就算你晚一年上学,我也等得起。
Tags:
上一篇:上幼儿园总生病怎么办
相关文章
点击排行
